香港人自小被教育,流行文化影響,接受了地少人多的限制,習慣蝸居於細小的面積,對起居生活的要求變得卑微。相對上西方國家的居住空間較大,形成強列的反差。
這個反差也不只是存在於居住硬件的層面。香港人習慣急速的城市節奏,及在外燈紅酒綠的生活娛樂方式,家很多時只是一個休息的地方,更聽聞有所謂「龍床盤」,住宅的用途被單一化。
在澳洲,「宅」在家可以是多姿多采的生活模式。除香港人都會在家進行的烹飪,看電影,聽音響,照顧寵物外,在澳洲留在家中也可以游泳,進行球類活動,健身,做園藝種植物,建立工作坊做木工,雕塑,畫畫,甚至有演奏室,桑拿浴室,按摩房,瑜珈,冥想空間等。另外家亦有儲存功能,除收納平日的購物消費品外,還可以收藏紅酒,芝士,雪茄,展覽模型玩具,樂器等。筆者曾經參觀過一間火車模型廳,展覽了一套運行中的鐵路,除了火車及路軌,城市鄉村模型,還有山嶺隧道,維收廠房,嘆為觀止。
香港人移民澳洲建設新家園,除了追求更寬敞舒適的空間,也可探索其他生活趣味愛好的可能性。只要你能釋放你的既有心態,你看到的不再只是四面牆一扇窗。
這個心態調整過程是關鍵性的。
- 這是你選擇新房子的基礎,確定你對你全新大本營的要求。
- 這提供擴闊你生活模式的硬件,有別於香港聚焦於工作及消費娛樂以外的可能性。
- 為融入澳洲生活提供助力。
房產除居住外也有投資工能。放棄香港居住思維也可以減低投資失敗的可能性。因為如果你堅持繼續香港的居住生活模式,你大有可能買入一般澳洲人不喜歡的房産品。
「新移民中途宿舍」
如前文所述,𣎴少澳洲地產發展商為亞洲人設計了符合他們口味的房產品,貼近他們今天的居住思維模式。這些通常是中或高密度的房屋。對象是留學生,新移民,另外經濟能力一般的本地人,包括退休人士,單身上車客等,或純粹為資金找出路的亞洲投資者。這些房產品可能和本地人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所以二手市場通常也是新移民。留意以今天的澳洲法例,海外人士是不可以買二手房,所以更收窄了二手放盤的買家來源。
香港政府曾經為釋囚提供中途宿舍,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這個不貼切的比喻也可能慨括地形容了這些房屋的新移民住客。尤其是家庭客,很快會覺得與理想中的澳洲生活有距離而搬出。而下一位住客多數也是新移民。所以筆者建議如果情況允許,移民澳洲最適合先租屋住安定下來。
品味
個人品味往往是不能解釋的,每個人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對於房屋設計品味的考慮,除喜好外便是未來的升值問題。
澳洲是移民國家,每一浪移民也多少保留了家鄉的建築風格及品味,德國式,地中海如意大利,希臘式,甚至日本,越南風格也有。成立澳洲時從歐洲來定居的主要是英國人,所以所謂主流風格可以說是英式的變種,尤其是在氣候相似的墨爾本。
香港人對居所的不同設計風格接受力很強,但典形澳洲人對香港風格的接受程度就不高。如果為保障房屋升值能力,避免太中式或港式的裝修設計佈置。例如全屋大面積鋪地磚,廚房所有牆壁鋪瓷磚至天花板,用上特大港式抽油煙機等,可免則免。其實例如油煙的清潔問題,洋人也有解決方案,可裝上商用級數的抽油煙機,風扇發動機外置於屋頂,令到廚房抽油煙機又細又靜。另外如果覺得適合,現代式設計風格可以說是中間落墨,華人洋人也喜歡。
澳洲城市規劃轉變所產生的房産品。
在澳洲的大城市,以前並沒有高密度住宅。在墨爾本,高樓大廈只是在七八十年代才開始出現。中密度及多層大廈公寓只是近二十多年的産物。以前全個住宅區更可以是清一式的獨立屋。
但隨著人口爆炸性増長,開發新住宅區成本高昂,増加居住密度成為唯一辦法。近市中心地段社區設施包括熱門學校校區,交通基建豐富,所以備受歡迎。為了覓地興建公寓或中密度排屋,只有拆卸獨立屋群一途。綜合規劃經驗及監管不足等原因,很多住宅大廈被勉強擠進,相對傳統澳洲獨立屋,居住環境欠佳。其賣點通常是地點交通方便,面積細容易打理。但為了討好買家,設計上又加進受歡迎的原素如大露台。常見沒有實地考察隔山買牛的買家,便將貨就價買入。收樓時才發現客廳連露台接近繁忙大路或電纜,房間面向後巷,只有能入光的小磨沙玻璃窗。
香港新移民或房產投資者,因為對澳洲居住文化欠缺了解,容易買入不理想的房屋,影響投資回報或融入適應新環境。
相關閲讀:剛移民到步先租屋安定下來
這個網誌的Facebook Page 成立了,希望大家能like 及follow 一下。亦歡迎大家分享給朋友。謝謝。
2 thoughts on “在澳洲買房前必須放棄香港居住模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