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清朝皇帝在兵臨城下的時候,簽下不平等條約,放棄香港這片領土及在那裡居住的人民,以保自己的江山。香港人頓成被遺棄的無國籍人士,從此身份認同感薄弱,或只寄情於搵錢,去填補內心深處某個或大或小的空間。
移民外國之後,在新的國家開展新的一頁,便從新考慮身份認同這個問題。以下是我自己的想法,未必適合你,當然你亦未必同意。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自從大學畢業後結論都大致相同。
想通了自己究竟是那裡的人,做人做事少了疑惑。人們問到,無論是否同路人,亦大方承認表達。
我三十一年前移民澳洲並立即成為永久居民,兩年後入籍,得到公民身分擁有澳洲護照。之後曾經在美國居住工作八年,香港七年,十年前再帶老婆仔女回流澳洲。在美國的時候僱主亦曾擔保我申請綠卡,並已等了幾年,不過因為搬去香港和家人團聚而放棄。
如果今天有人問我是那裡人,答案是「澳洲中國人」(Australian Chinese )
如果問我從哪裏來,「香港」。
Cross Over
我十幾歲才移民,無論好的壞的,對出生地有著不能磨滅的回憶。所以我的身分注定是一個cross over,澳洲乘中國。這個定位亦配對著我的膚色外貌口音。心理上,保留出生地的定位亦是一種致敬。
中國人
在中國出生便是中國人,在美國出生便是美國人。我出生於殖民地,這樣使問題複雜化。坦白說,我覺得我自己中國人的身分部分是與生俱來,是根據血源及文化的,是毫無選擇的,不存在喜歡與不喜歡的選項。我先父是順德人,他亦曾多次帶我回鄉了解他的故居往事。中國是我家人歷史的一部分,理應承傳。
至於中國的定義,我覺得,亦同意是廣義上大部分中國人聚居及視為家園的地方。和代表人民管理此地方的政權無關,亦不會因為中國人的文明,行為及國際關係方針改變。如果中國文化變得更優秀,我會為我的膚色有一絲喜悅。但如果中國人變得野蠻,我亦會無奈地感到羞恥。
我不標籤自己是香港人,因為不想突顯自己的出生城市。我覺得這樣對我來自內地的朋友,弟婦及親屬才尊重。但我會提及,補加上一句我來自香港。除了因為回憶及歷史,在外國生活中,遇到不少人能從談吐中看出香港跟內地的分別,主動補上出生地,會看到對方眼中少了疑惑。這也可讓對方了解我更多,其實和美國人説,「I’m from the bay」,或德州人穿戴牛仔帽再加大鐵章皮帶扣同一道理。
我是澳洲中國人,不是中國澳洲人。澳洲先行。
這個排列是有實際上及情感上原因的。今天我的家在澳洲,旅遊外地用澳洲護照,遇上選舉會投票又會加入意見。情感上澳洲是我成長的地方,並已經融入了澳洲社會。澳洲的土壤,核心價值及教育孕育出今天的我。我在美國及香港工作的十五年,每天也察覺到我和當地人不同之處,所以清楚明白澳洲的養分已永久被我身體吸收、而且成年之後,還不自覺地排斥其他地方的影響熏陶。剛畢業時曾申請加入澳洲空軍當工程師,通過身體檢查並獲得取錄,只是因同時出現的美國工作機會而作罷。但當時澳洲空軍提醒我,如果加入必須宣誓效忠澳洲,就算和我的出生地國家發生鬥爭,我當時是清楚明白並同意的。
香港勁揪!
香港足球隊對中國隊,一定支持香港隊,高呼香港勁揪。看比賽支持誰,我需要投入感。今天奧運看中國隊比賽,講真的贏輸也不能投入。小時候喜歡西德足球國家隊,又會穿上其球衣,幻想自己是列巴絲基,但今天真是接受不了。我住過多個地方,只有香港人會穿別國球衣打氣,當正是支持球會如利物浦和曼聯一樣。如果香港運動員出戰,我一定打氣。我連續跑了七次墨爾本馬拉松,每次都碰上從香港專誠過來參加的朋友,都一定會講聲「香港人加油」。
其他國際大型賽事,必定支持澳洲隊,拆禮物日亦會去MCG看澳洲隊打板球賽。我期待一天觀賞香港與澳洲隊同場競技,雖然不知會替誰打氣,但必定欣喜若狂,及感到驕傲。我相信情況心理都和澳洲意大利人看法拉利車隊在澳洲比賽接近。
老婆大人及子女的想法
我的子女手抱大小已來澳洲定居,我老婆只是十年前才正式移居外國。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香港人。我對此並不介意,會支持及欣賞他們的選擇,身份認同是很個人的。
人格分裂嗎?
肯定説完全沒有。移民就是這樣,既多元但又很清晰。相信大部分的處境及我的應對也考慮過了。會變嗎?有可能。但定期思考及想通之後,無論認同自己是那裡的人,是每天能活得實在的原因之一。這是移民之後才能客觀攪清楚的,感恩。
後記:在人間呼吸的最後一口氣,我希望是澳洲的空氣。我希望我的骨灰會被撒進澳洲大海,夠環保。噢,如果球會還容許一些老球迷的做法,撒一少許在利物浦主場草皮上也不錯,最好是在Kop End。
我的網誌網址及其他文章的連結。歡迎分享連結,並請like and follow 我網誌的Facebook Page ,多謝支持。
One thought on “移民的身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