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從香港移民澳洲的,對 Hongkies 這個稱呼應該不會陌生。Hongkie (plural Hongkies)是俚語,帶有一點貶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人之間尤其常用來稱呼香港人。
今天香港人稱自己做HongKonger。在八九十年代第一批移民潮期間,其實叫 Hongkongese 比較多,Hongkies是後生小輩之間流行。
在我的澳洲求學時代,朋友圈子中很少白人,而香港人和其他亞洲人各佔一半,這與就讀中學與大學學科內的香港人不多有關。其實當時香港人只活在香港人圈子之中是十分普遍的。包括我的父母,起初也有嘗試和其他種族人士交際應酬,漸漸都是物以類聚。我覺得這現象很難説對錯或利多弊多,關於交友難以勉強,而且未必影響融入社會。只要留意時事,香港人朋友間有一兩位老移民帶下路,介紹一下澳洲價值,仍然可以融入的,很視乎你心態。
至於 Hongkies 這個名詞,我個人覺得其中眨意其實不是太大,近似”鬼佬”稱呼。這亦是形容詞,可代表我們的行為,待人接物禮貌及文化。了解這個名詞就了解當時香港人移民潮。當年大部分移民心態也是爲了買個保險,擔心回歸之後香港會變了樣。香港當時還如日方中,無論經濟或文化也是在亞洲之中有領導地位的。我的亞洲人朋友無論懂得華語與否,都有留意香港流行文化,看香港電影電視劇,聽香港人音樂,而且全是廣東話版本。香港歌星在澳洲登台,台下有起碼一半不是香港人。七十後墨爾本香港人一定知道寶康,有齊從香港空運來的影音娛樂雜誌,夜晚一樣人來人往。墨爾本除英語電影外,便只有香港電影有自己的專屬戲院,更只此一家開午夜場。當時亞洲人週末人氣活動便是看午夜場或唱k。我有很多亞洲人朋友就算一句廣東話也不懂,在朋輩壓力下也入場看字幕,對我們的笑聲淚水感到不明所以。課後打工賺了錢,也有專誠去香港一行朝聖的,有點像香港學生今天去韓國。
香港文化是Hongkies的正面部分。
至於負面的,包括抗拒融入,不禮貌(未必是有心的,香港人某些生活習慣在澳洲人眼中是失禮的),炫耀富貴等。最影響的,是公然說廣東話。公然意思不代表不說英語,是在不懂廣東話的人面前,照樣自顧自説廣東話,完全當其他參與者透明,永不轉channel大家遷就一下。這種態度被視為傲慢,和美國人在法國走進餐廳硬要用英語點菜一樣,覺得是別人應該要聽得懂的。相對在講國際線的今天,香港人較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明白。
我離開澳洲十五年往外地工作,在十年前才回流澳洲。現在除了在同輩相熟朋友之間,再很少聽見人說Hongkies了。是我們進步了,還是香港文化已經不值一曬,又或是被有更強勁炫耀力量的新移民取代了,我不知道。不過我肯定,只要我們不禮貌不尊重,其他人自然會改名招呼你,我們大聲疾呼Hongkonger也是白費力氣。
我的網誌網址及其他文章的連結。歡迎分享連結,並請like and follow 我網誌的Facebook Page ,多謝支持。
主題圖片:九十年代四大天王,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