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提議把中國國籍法引入,香港人希望搞移民買個保險,這種騎牆心態日後可能難以達成。
我的背景是八十年代青少年時移民澳洲,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工作八年,之後去香港工作七年,成家後帶同香港出生的手抱嬰兒再移民澳洲已經十年。基於這些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我嘗試推論如果我和家人留在香港,如何盡量魚與熊掌兼得,有什麼考慮,困難、究竟有沒有可能。
承接上文探討教育方面的考慮,今次想探討生活方式。
直接入初步結論,生活上有可能。
老外演員河國榮堂堂醫科生畢業,從澳洲移民香港,加入成千上萬鬼佬大軍,香港生活方式及居住環境不是完全不可接受。
居住方面,外國的空間感、蔚藍天空、翠綠樹木當然難以複製,但是文化氣息是可以的。灣仔日月星街,上環太平山街,普慶坊一帶等,老香港味cross over 外國文化。我回流香港七年就是不喜歡地鐵站物業商場千篇一律,所以搬去西半山電梯旁。
若要休閒氣息可去愉景灣,便宜一點可考慮其他離島,或新界村屋。
每天鍛鍊自己雙眼只看見喜歡的事物,盡量忽略狹窄空間。花錢上優皮食店咖啡廳酒吧和朋友消磨時間,變相on demand才延伸家居去招呼客人,不需如外國般花時間清潔保養不常用的客廳。
代價是錢。如果住村屋便要學習和部分霸氣原居民融入相處。(我試過,覺得非常困難。)
工作,生活平衡及人生觀。
我懷疑大部分香港人根本喜歡急速生活,享受工作上勝利快感,凡事要賺到盡。他們在香港如魚得水,樂在其中,去到外國會覺得很悶。
相反地,外國生活講求平衡,工作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在香港不能自覺地調教,讓老闆和工作牽着自己鼻子走,就算住大屋也沒有外國的生活方式。
雖然運氣少不了,但香港不是完全沒有低壓崗位的。因工作關係,我常去不同公司見客,也目睹有返朝九晚五,工作心態上只求少做少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文化,而且不只是政府。
代價也是錢及抗衡別人的比較目光。在香港這個城市要不理別人目光,道行不可遜於出家人。
其實當我十年前考慮再移民澳洲的時候,如果留港,我便要做到:
- 洗自己腦、裏裏外外做好一個典型香港人角色,西裝骨骨袖口鈕加名錶,功利地追逐每一分一毫。或是、
- 勉強捱過工作時間,孩子上國際學校,在工餘時過另一種生活。
但我回看自己之前在澳洲,美國及香港的經驗。結論是:
在不適合自己的土壤上所建立的,勉強遷就,不只事倍功半,而且最後只會徒勞無功,原地打圈。
以上結論無論留在香港或移民外國也適用,很視乎你的情況。有時候不只因爲政經因素,還有個人際遇同運氣,所以也可說是緣份。
我其實是河國榮的相反,部分個人心態比澳洲人更澳洲。所以美國雖可接受但始終不同,只是住過八年才知道。
最後還是選擇忠於自己,聆聽心聲,作出決定。之後一切便來得自然。
未來有機會也會記錄我在美國的經歷。
上文:《不移民留港也能解決問題嗎?》
後記:這兩篇文章沒有考慮親人和朋友。我在美國,澳洲和香港也有親人和很要好的朋友。但人總要替自己打算。只要疫情過去,一定會去探望他們。
後記之二:寫這兩篇文章另我想起電影《無雙》的主旨(假的比真的好)和結局場面(遊艇在海中打轉)。
主題圖片:我在香港時,以外國風佈置蝸居,不怪後來的租客全是老外,最後賣掉了。我真的曾努力嘗試留在香港的。
我的網誌網址及其他文章的連結。歡迎分享連結,並請like and follow 我網誌的Facebook Page ,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