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在同一個國家內的城市之間搬來搬去,我曾經移民四次。
三十年前第一次由香港移民澳洲,第二次搬去美國,第三次由美國搬去香港,第四次再回流澳洲。第一次移民前,一家人從未在外國住過,只是去過澳洲旅行一次考察地方,及從朋友口中得知一二,就部署安排。當年看見澳洲一個漢堡包也貴過香港很多,便片面,主觀地部署,認為當然盡量帶走越多越好。結果一家五口竟然安排了一整個四十呎長貨櫃,新的舊的,需要的不需要的,有用的無用的,全部打包運走。更甚是,當我們還未租或買樓,也不知道未來住所將會是什麼模樣,便先買入新傢俬一併出口。並因為進行所謂考察時看見外國獨立屋通常有兩三個起居室,預備了幾套傢俬。當年這個做法是很普遍的,我家人連傢俬內的空間也不放過,把填滿了廁紙,節省得越多越好。如果我代入當年父母背景思維,相信也會做類似的決定。
結果相比起在澳洲重新置傢俬家具,當然節省不少。而且當年香港物質較澳洲豐富很多,帶來的傢俬家具質素及選擇也令當地人羨慕。但不理想的地方也很多,因擔心放不下預先買入的傢俬,買樓這個重大決定受到很多限制。為省掉貨櫃貯存的費用,又盡量在送貨前安頓好新居,使到採購過程更添壓力。新屋香港味濃厚,又有些與澳洲文化生活習慣格格不入。
計入其他心理成本,機會成本,我感覺不太化算。畢業後獨自一人移民美國,我由一個極端轉換至另一極端,只帶了一個背包便走。輕裝上路,非常瀟灑自由。但多年後家人賣掉澳洲的房子,我人在美國又沒有參與幫助處理,不少有記念價值的物品,如我的黑膠唱片收藏,全被拋棄。我在美國住下來買下了房子,由買一個枕頭,一張枱,由零開始佈置,集合各大連鎖傢私店購物目錄之示範作,非常貼近美國文化。家裏充滿我喜歡的東西,但就是沒有家人,及我的回憶。
從美國搬去香港,要大屋搬細房,大部份家當賣得就賣,送得就送。沒有回憶的物質只是精品一件,只損失了當日佈置的心思,雖然是挺傷心的,但看見朋友用得著,亦總算在美國留下一些痕跡,記念了更保貴的友情。回港時只帶了少量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包括我的收藏紅酒,結果要付香港的進口稅,香港的炎熱氣候亦另到部分紅酒報銷。如果時光倒流讓我重新安排,我會相約所有好友狠狠地把所有紅酒喝掉,大醉一場留個紀念,之後才上機大吐特吐,另類忘記過去。
大本營
回流澳洲帶著兩名手抱嬰兒,所有行李大部分也是他們的維生工具。我們的計劃是先暫時居住在apartment 公寓,讓從未在外國生活的妻兒適應澳洲。所以只把原有香港家具重用,公寓空間有限,適應期內也沒有多置新物品。由香港幾百尺蝸居搬去澳洲兩房公寓,家中所有物品大致全部保存,包括了重要的,喜歡的,有記念的。另外當然送了一大堆任性購物往垃圾站。今次一家六口移民,包括我兩頭唐狗,只佔了最多大半個二十尺貨櫃。回流頭幾年還會間中找親友幫忙從香港帶來用品,之後隨著時間適應下來,一切生活所需也可以在澳洲找到稱心滿意的。幾年站穩腳步之後,買入今天自住的大本營,從新打做理想家居,建立我們自己的故事和回憶。有趣的是,除回流時帶來的物品,新大本營也有以前的回憶事物原素,例如三十年前第一次移民時帶來,幸運保存了的音響設備及裝飾藝術品。所以這個澳洲大本營也是建基於回憶。雖然收復一個舊音箱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但每次聽音響時三十年來的回憶就會隨音樂浮現。
幾年前朋友介紹我看一本日文翻譯書《斷捨離》,作者是山下英子,提倡「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保留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回憶。準備移民搬家的你,可以參考一下,我非常推薦這一本書。因為移民是一家人的事,就算你可以對物質斷捨離,你身邊的人未必能與你同步。此書感染力強,也助你感染其他人。
如果你喜歡呢嗰網誌,歡迎分享比朋友,亦請你幫手subscribe,亦可add我Facebook。下面有連結。謝謝!
2 thoughts on “萬般帶不走,移民外國帶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