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移民,與獲得理想生活之間的因果關係

於澳洲上一個大衰退時期,我在一所大學讀了五年書。當時校舍可能因經費不足,非常殘舊。近年間中路過,發現今天大學已擴充不少,設施增加了,新建築設計既型格又前衛。每個角落也有留學生的蹤影,明顯資金不缺,但也多了一份學店的感覺。據說其他大學也有接近情況,或者更甚。當大量顧客帶著講求實際的學習動機來光顧,學校不經不覺自動調校遷就。

有年輕人來澳洲探望我一家人,世侄一場到來,當然要順便打探一下外國留學情況。

「舅父,老豆問升學澳洲好唔好?」

「佢想你去吖,定你自己想去呀?」

「唔知。。。為未來搵食掛。。。」

我最支持年輕人去外國見識一下,但最不想見到的是由父母作出主動和決定。當然要一位十幾歲青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是不合理的。我在那個年紀整個腦袋只有玩樂,異性和再玩樂。青春是用來浪費的,所以作為誤人子弟的長輩,決意先打消年輕人為未來生計去留學的念頭,反正他最終會失望的機會很大。

你知不知到你要工作幾多年才把學費賺回來?

你一向讀書成績一般,為什麼一擲千金去留學能夠成功改做你呢?

去玩可以是一個良好的留學動機。

這個當然不是指沈醉於吃喝玩樂的旅遊假期。但去玩作為動機其中一個好處是由年輕人做主動。父母可以只提供足夠但有限,可溫飽但又不奢侈生活的資金支持,其他事情由青年人自己本能發揮吧。最重要是可以從學校排名,名氣,學科實用情度等枷鎖中解放出來。

我自己當年選擇了一個非常實際的雙學位課程,之後發現我其實一些興趣也沒有,儲夠學分畢業便算。我在大學時常只是靠打球去打發時間,或窮遊澳洲,周圍探索。為了籌夠窮遊的盤川,經常逃學去打工,曾經整個學期在香港做政府合約工,儲起畢業旅行的所需費用。燃燒了五年青春,這些經驗其實使我學到很多。曾經閱讀鄭丹瑞先生的專欄,講述他女兒選讀考古學,在以色列沙漠考古十分刺激、十分好玩和十分享受。有三個十分,好過只顧搵食,「結果人吃飽了,卻餓死了靈魂。」回想我在大學的時間,每天不只逃學還逃避現實,真的是餓壞了靈魂,打工賺錢旅行只是吊鹽水勉強充飢。

「先餵飽靈魂。」鄭丹瑞。

如果留學主軸是探索體驗,地點城市,學校也有更多選擇。不再追逐品牌學店,花費也會較少。見過極端的例子,某些學生為了逗留而去滿足留學簽證的最低要求,只隨便選擇報讀了小量興趣科目。學餘時間去打工賺學費旅費,成為了游牧民族。有這種態度有利融入澳洲社會,不少更找到雇主賞識,得到移民機會。這接近不羈的隨意,但又有見步行步的踏實,相信是源自每天靈魂上的滿足。

我大學畢業後幸運地找到第一份工作,上班第一天就要去美國。其實是什麼公司,做什麼我當時也不清楚。青春是我的唯一本錢,反正實際工作上我什麼也不懂得,是白紙一張。後來被發放到一個沙漠小鎮去工作,花了幾分鐘才在地圖上找到該鎮,但我竟然又沒有怨言,其實還很興奮。

就算待在沙漠,我是挺喜歡美國的,每天去找尋新奇刺激的東西滿足心靈,很快便希望留下來多體驗幾年。但公司說好了,最多半年便會把我調回澳洲,不會延長我的簽證。所以我也是見步行步,因為我清楚自己未有與公司討價還價逗留美國的條件,只是繼續每天做好工作。不知不覺半年變一年,公司已準備把我調回澳洲。一次趁長假期遊覽三藩市,與一位剛轉工的同事敘舊,竟被邀請去加入他的公司,簡直是天大的好運。

理想的生活是一連串刻意計劃,加上偶然,幸運,與不幸而產生出來的。

有些人今天過著理想生活,覺得這個結果是因為當日的某些實際性安排。但當他們企圖為下一代複製這個成功的時候又遇到失敗。因為他們只複製了部份成功因素。這個複製過程很困難因為每一個細節也是成功關鍵,缺一不可。無人可製造偶然,更遑論不幸。

打個比喻,製造一支頂級紅酒,可安排的是找最好的釀酒師,葡萄品種,偶然因素是土壤,幸運因素是在葡萄成長初期才下雨,不幸是氣候轉變,影響產量,但柳暗花明,葡萄收成少了反而另到果味更濃縮。老闆吩咐釀酒師下一年做一批更好的,老實的釀酒師沒有可能承諾辦到。

我看名人傳記,例如三屆世界鐵人冠軍Chrissie Wellington,可複製她的是堅持日跑夜跑訓練。但不可複製的是她那近乎自虐的強迫症,迫使她瘋了去鍛鍊。看Nike創辦人Phil Knight,容易受他的衝勁激勵,但他的All In晒冷性格是很難複製的。他就算公司現金存款是零,老婆懷孕,仍然堅持長時期把所有收入再投進入下一批貨,堅持增長。他創造Nike品牌也是源於不幸,被供應商威脅收購,迫使他自己製造球鞋。

所以荒謬的人才會嘗試複製別人的成功,但只複製了容易,隨手可得的部份,通常是千方百計入讀名校留學,報讀熱門科目等,有些父母甚至先買定當地公寓住宅。他們妄想複製一半起碼可得到一半成功。你學Phil Knight 去讀史丹福大學,或跟Bill Gates 一樣去讀哈佛大學,然後甚至學他輟學,就可有他們千萬份之一的財富嗎?

至於我自己,我的經歷也充滿不確定性,肯定是我子女無法複製的。我給予我孩子的建議只是每天持續提升自己,每樣事情都盡量做到最好,緊記要餵飽靈魂,之後享受世界給你的每個挑戰。

華人父母喜歡為兒女尋找他們應走的康莊大道。澳洲人把領往成功之路叫做beaten path,beat意思是打擊,教育著重體驗,學習迎難而上。很多華人看不見澳洲教育的神粹,反而以消費者角度要求學校提供他們想要的。學校勉強迎合,也變質成三不像。

生命充滿戲劇性,其中波折是一流編劇也想不出的劇情。你越處心積累安排,世界就往往更不像你預期。

當年我以為我會在美國落地生根,還置了業,申請居留綠咭也完成了一半過程,但結果又要離開美國。有機會再談。

如果你喜歡呢嗰網誌,歡迎分享比朋友,亦請你幫手subscribe,又可add我Facebook。下面有連結。謝謝!

後記:我這遍文章與傳統華人思想背道而馳,註定吃力不討好。希望大家無忘移民初心,包括學習澳洲人的一套。如果你閱讀完感到激勵,希望你把這感覺傳染其他人,也可分享此文給他們。

相關文章連結:
留學好嗎?先留學,後移民好嗎?(此文上一回)
見步行步型移民

Published by Lok

Middle-aged entrepreneur who is always looking for inspirations to create. 中年有機, 好戲在後頭! 小弟一把年齡,驚覺中年先有機,生活無可避免改變,現在誠實面對 。每日繼續打拼,尋找靈感,堅持去創造。

One thought on “留學,移民,與獲得理想生活之間的因果關係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