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一個討論,所以標題以問號作結尾。這個話題是沒有肯定答案的,反而誤解及偏執有很多。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想清楚之後寫下來,順便釋放自己。
先從求學的動機去了解
香港尖子往外國名學俯繼續挑戰自己求學問,動機最簡單,但大部份留學生都不是這個類別。香港專上教育學位不夠嗎?根據香港教育局數據,每年平均有五萬名中六,二千多名中七學生,香港有八所資助大學,根據維基網站,每年收錄少於二萬學生。
但如果包括就讀於大學及專上教育學院開辦的專上教育課程,包括證書/文憑課程、副學士等等,其總收生人數跟中學總人數差不多,所以如果不計學費成本,讀書機會是不缺的。可以說是人人有書讀,當然學科,質素,成本及畢業之後的就業機會可以相差很遠。但很多人說不去外國留學便不能繼續學業,起碼數字上說不通。所以留學的動機應該和追逐學校名氣,品牌,排名,心儀學科,證書含金量有關。如果把這個客觀現象解讀成一個為學生未來前途實際的考慮,多於為求學問,應該成立。
實際的動機便要用實際的代價和回報去分析
筆者曾經到某些名大學以遊客身份遊覽,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史丹福,伯克萊,劍橋大學等,又試過租其課室舉辦活動,代表企業參加實習生求職活動做分享,甚至跟朋友去那個校園內踢足球。發覺這些名大學的確有濃厚研究學問氣氛,同我就讀的澳洲大學差天共地。但香港人到外國留學澳洲最多,佔兩萬。以澳洲官方引用數據,外國留學生每年帶來經濟利益超過370億(澳元),以雙位數字增長,另外直接間接僱用十二萬人。澳洲教育學店化是很明顯的。
如果講排名,香港的大學最高排三十五(香港大學),前百位內有三間。澳洲的大學最高排三十二(墨爾本大學),前百位內有六間。以人口比例,其實差不多。
香港專上教育學費大約四至五萬港元一年,澳洲海外留學生學費連生活費最少四至五萬澳元一年,即約六倍。如果學業順利,假設十一年班開始到澳洲留學,兩年中學,加三年大學學位課程,五年需要最少二十五萬澳元。
根據南華早報2018年報導,香港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薪金中位數是15,000港元,比三十年前下降25%。大學生好明顯供過於求,今天大學畢業生擔任的工作,本來更低學歷的人也可勝任。另外以此薪金計算, 澳洲留學支出是年薪的8.3倍。
今天父母多希望子女能進入銀行做銀行家,或穩穩定定打政府工拿鐵飯碗。香港政府上年度雇用了一萬人,以經包括畢業生和有工作經驗人士。另外香港有兩百間銀行,就算平均每間銀行雇用五名畢業生(肯定沒有),都只有一千人。香港八間大學加上海外留學生每年有七萬人畢業,希望用學位換好工的學生,大部份人都會失望。其實很多畢業生剛進入職場的位置,同沒有大學學位的差別不大。當然,大學畢業是很多職位的基本條件。但一紙證書只能證明過去學習能力及成績,不能保證其未來工作能力。要向上流賺更多錢到最後也是基於工作表現。今天雇主反而抱怨遇到不少高分低能的畢業生。
引用以上那麼多數據只是為了證明,今天以餬口作為留學動機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低回報的投資。如果留學是一個企業項目,一定會被主管擱置。但同一個主管作為父母時,又經常以此動機作為決定子女留學的基礎。無錯在殖民地時期,某些職位的員工無論表現多出色,會因爲欠缺一紙證書而失去再進昇的機會。所以專上教育學位常被視為一張人生必須有的飯券,很多父母對此看法有著毫無妥協餘地的固執。
「攞咗個學位返嚟先算啦!」但代價呢?筆者住在外國多年,看見不少當地人穿州過省去攻讀心儀的學科學校,但除華人外,從未見過人會為了餬口而不顧一切千金散盡飄洋過海留學去。
留學是一個主觀的決定
書中從來沒有黃金屋,一紙證書可能換你一個機會,但從來不能對換金錢或麵包。黃金屋是知識,經驗,汗水,勇氣加堅持換回來。但好的教育可以給你良知,修養,對別人關懷之心,及探索世界的求知好奇。
如果你終於能接受證書非等如飯券,那樣你就明白留學是一個主觀的決定,一個提升自己的期望。以這出發點,任何部處都會更到位,較易取得成功。
待續。
如果你喜歡呢嗰網誌,歡迎分享比朋友,亦請你幫手subscribe,又可add我Facebook。下面有連結。謝謝!
One thought on “留學好嗎?先留學,後移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