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香港人很容易眼淺,電影《梅豔芳》在這種氣氛之下推出,大家更對號入座。戲中穿插不少香港處於最輝煌時期五光十色的景致,令大家發覺原來已失去的,不只是「香港女兒」梅小姐本人。
我不是影評人,我覺得該戲好看和值得看,看完很滿足。單是集體圍爐取暖、懷緬失去的,已有足夠理由踏進戲院。遠在墨爾本唐人街,疫情剛解封之下,見有老人家扶着拐杖來看,大家都坐到戲院亮燈,不少人更一起鼓掌。
不會劇透,希望大家入戲院捧場。支持梅艷芳,支持香港,支持港產片!
有些人懷念香港輝煌時期,我更懷念舊香港。就算近年沒有社會運動,香港無論如何永遠也在變。香港生活一向急速,貶下眼就人面全非。我們移了民的,會很快脫節,所以被稱為「澳燦」。但最多只是落後落伍,很久以前回流的澳燦會覺得香港始終如一。
但最近和仍在香港的朋友談天,了解到今天的轉變是根本性的。我叫做新香港。(我不喜歡深圳南,香港市等稱號,因為對選擇留下接受的人,可以是正面的轉變。)
反而我們一班移民,可以頑固得有如傳統唐人街港味餐館的時菜炒牛肉,堅持記著,念著舊香港的精神面貌。所以與其說我們是澳燦,我覺得我們是舊香港人。在我們心中,香港的思想形態面貌停留在移民離開的一刻,還無心插柳地在外國保存下來。這種文化傳承會是否成為責任?我希望是。

中國政府和美英澳交惡再升級。香港特首刻意聲明中國法律不接受雙重國籍,我覺得是擺明恐嚇。海外的舊香港人如我,是不受歡迎了。
像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我們在曠野的流離生活開始了。不過舊香港在心中,不需維港兩岸霓虹夜景去提醒。
本文主題圖片:電影《梅艷芳》海報。
後記:我個人不貪心又很現實,如果香港可以回到1997年7月2日,我都收貨。
紐約也有主流戲院放映,準備好看,也推薦別人去看。
Like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