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於香港工作,某日放工後,同客戶一齊向地鐵站方向走,大家閒聊幾句,順便打探客戶住在那一區。。
「太古城。」
「我細過都係住太古城喎。」認親認戚扮街坊。
「你父母一定喺敎師啦。」
全中。太古城七十年代開賣時,細三房單位只售四十萬左右,一般打政府工或教書相對隱定工作的家庭應可負擔。
客戶是港資大藍籌中層管理人,有自己辦公室的級數。當時是2009年,太古城樓齡已經最少三十年,經過兩代人。原先入住的殖民地政府公僕人仕,已經退休,新入行的政府公僕可能已經被其高價拒之門外,他們的選擇變成將軍澳,或距離市中央更遠。2006年筆者有一個年輕律師租客,退租結婚都是買太古城住。但在七十年代,大行高層或律師醫生,怎麼會選擇太古城,最少住薄扶林,何文田,九龍塘。筆者小時候每逢過年去這些地方拜年,羨慕不已。
金融海嘯後,量化寬鬆熱錢留入,樓價大升,曾經有報導說年輕醫生埋怨連太古城都買不起。記得《AM730》施老闆專欄當時大約意見是,「本等嘅咩,邊個話醫生最少可住太古城。」
樓價升的時候,大家感覺良好。望住未上車的一族,自覺幸運,甚至勝人一籌。但是大家有沒有向上比較,自己與金錢之王之間,有否被拋離?大部分有樓一族其實都只是盡量緊隨經濟洪流,當我們每日為金錢之王工作賣命的時候,其實他們也很忙,除了擴展自己的王國,還想盡辦法令我們繼續為他們服務。
例如想透過借錢買樓收租換自由便越見困難。收租回報率不斷降低。以"指標"屋宛太古城為例,04年買入,07年以經收租多過供,實現正現金流。金融海嘯後,一般情況最少要五年。
即是在金融海嘯後,同一招數要用更多時間才達到同一效果。金錢之王輕輕一招,就令你多工作幾年。另外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澳洲都將會提高退休年齡,把無論有沒有買樓的工蜂也一網打盡,世事哪有哪麼巧合。
如果負面一點,所謂打工一族,只是合法地,文明地被勞動的工蜂。金錢之王透過交稅,供樓,現金貶值令到工蜂們繼續為他們服務。嬰兒朝之後的一代,退休年齡被提高,退休之後直入醫院並不出奇。
身為中產下一代,如要透過投資提早達到財務自由,先要明白以上提出的挑戰,再想辦法應付。
三十年前先父帶同筆者移民墨爾本 ,由太古城搬去Manningham(今天名稱,即Doncaster, Templestowe 一帶),算是對等交換,苛刻一點是降半格。這地方成為筆者嘗試擺脫金錢之王的起點。
本文是新系列《奴隸 vs 金錢之王》的第二篇。請繼續留意下一篇《我還是一隻工蜂》。
上文:《財務自由》
PS: 這不是發達自傳故事,更不是熱血打掉門牙和血吞之類的鼓勵文章。筆者還未自由。
PPS: 如果大家睇完,可以想像,甚至同意以下重點已經足夠:
- 金錢之王存在,你想要自由,便要想辦法。
- 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這是一個鬥志鬥力的遊戲,金錢之王會用盡一切去保護勢力。
PPPS:大家別誤會,筆者不是妖魔化金錢之王,也不認識任何金錢之王。坊間流傳多姿多采,少不免神化了他們。例如相傳富可敵國的Rothschild家族,有傳WW1便是靠他們借錢給盟軍。金錢之王可能是一個家族,甚至只是一個假想敵等。只是筆者追求經濟自由過程中的部分思考。
主題圖片來源:太古城,英文虎報。
我的網誌網址及其他文章的連結。歡迎分享連結,並請like and follow 我網誌的Facebook Page ,多謝支持。
4 thoughts on “金錢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