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系列之二:保護下一代形移民

在澳洲讀十一班那年,服從父母意願,轉到另外一所中學就讀。全級只有兩個香港人,但是亞洲人也不少,大部份是越南人,或柬埔寨人。佢地通常係難民,隨父母飄洋過海到澳洲。

「我們那艘船,比海盜搶劫過幾次,搶掠一空後,最後那班海盜連衣服也不放過。」當年同學,一位我非常好嘅朋友告訴我的。對一位一向生活幸福嘅港孩如我,當然覺得非常震撼。我位同學亦提過,除了風浪沈船,其實又有好多人被推落海。

香港人三生有幸,移民不需要投奔怒海,但不少人目的相同,為了下一代而離開香港。越南人移民需要走難,香港人叫做轉換環境。雖然過程不需冒生命危險,但下一代是否真的可如願以償,前途一片光榮,我覺得其成功率未必高過越南船民在澳洲。當天你隔著鐵絲網見到的越南難民,他們的下一代此刻可能活得很好。

香港人因為保護下一代去辦移民,目的通常是買一個保險(可參考前文:《你真的想移民嗎?你會達到目的嗎?》),提供多一個選擇,或主觀地覺得澳洲才是小朋友成長更佳的地方。

對於本身在香港讀書已經是名列前茅的小朋友,移民作為多一個選擇,分別只是有簽證之便,或有外國政府保貼學費。他們根本不愁選擇,隨時有學校收錄。

「我諗我個細路喺香港讀唔上㗎啦。」問題真的出於香港學校嗎?有沒有考慮過轉學校?當然,好多人包括我自己,轉換環境到澳洲的確有幫助,主因澳洲教師相對地鼓勵多過批評,又給予很多忍讓與空間。不過多年後回顧,我在香港的各種不如意,我自己是有一定責任的。如果單方面換湯不換藥,結果往往一樣。要知道無論移民成本,或外國留學成本都非常高昂。將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小朋友送去外國,只是將問題推給第二間學校,甚至是逃避問題,眼不見為乾淨。

所謂多一個選擇,亦是多一個家園的選擇。如果你從未在外國長期居住,你冇可能確定這個額外選擇適合你下一代與否。這通常只是一個信念,相信外國會更好。更不可思議的是,某些家長連自己也不喜歡或不適應外國生活,只是盡父母責任提供所謂最好的。這種情況也衍生出太空人移民,今天應該叫做離地,這個形容最為傳神。高人教我,父母是小朋友的一面鏡子。你不喜歡的,你的小孩子也多數不喜歡。曾經目擊好多例子,小朋友結束學業之後,完成了父母給予使命,便立刻回香港繼續生活。

以上情況也會有個別家庭成員獨自留下落地生根。不過我覺得這類人天生對世界好奇,就算家人從來冇辦移民,他們也會離家出去闖一闖,但這種如平行時空的假設性辯論是不會有結論的。

越南難民感恩一家人齊齊整整落戶澳洲,之後埋頭苦幹重建家園。他們很多原本有錢,有生意,有專業,但來到澳洲都要由粗活開始,做清潔,辦雜貨店等。他們今天下一代,及再下一代能夠成功轉型,並非僥倖。

這個世界上會不問理由當你係自己人,給你教育,醫療,福利,就只有你今天的家鄉香港,及你身份證上的三粒星。澳洲政府雖然有償有條件地批出你的移民簽證,但多數澳洲人民亦都有胸襟去接受你地。和平時代移民坐飛機,申請過程商業化,但移民要成功在新地方立足少不免要掙扎融合,也是一場搏弈。普通香港家庭對移民有時會有如去旅行般的幻想,我建議他們先返回地球想清楚。他們的移民初心不會錯,但心態需要調整,才能做好整個計劃佈局。

講到移民需要掙扎求存,自然要講外闖見步行步形移民,這類人既浪漫,又實際,請繼續閱讀系列之三

後記:最近有人重提當年越南人投奔怒海,(可參考cup原文,《不漏洞拉:你不知道的越南船民史(上)》指出幕後可能喺越共同海盜合謀,除了送走眼中釘如資本家和知識分子外,又可連消帶打搜括民脂民膏。不費吹灰之力,人們自動自覺將全副身家帶去海中心任人魚肉。其實對比今天香港人所感受到恐慌而產生的移民浪潮,有冇啟示呢?

後記之二:香港描寫越南船民故事最出名嘅應該係許鞍華。佢嘅戲和我位同學的一段說話都能同樣震撼我。許鞍華越南三部曲之中我最喜歡《胡越的故事》,純粹因為有周潤發,鍾楚紅,當然仲有我覺得最有氣質嘅繆騫人。大家有機會應該買隻正版碟煲下,如果搵唔到,YouTube有上載。時間少嘅人可以睇其主題曲video《這是愛》,影像剪接同歌詞俱佳,幾分鐘撮要左成個故事。主唱係該電影監製泰迪羅賓,填詞喺螢幕中說話瘋狂嘅林敏驄。

這個網誌的Facebook Page 成立了,如果你喜歡呢嗰網誌,希望大家能like 及follow 一下。亦歡迎大家分享給朋友。謝謝。

另外去主頁留下電郵地址按subscribe。有新網誌你便可收到電郵通知。

Published by Lok

Middle-aged entrepreneur who is always looking for inspirations to create. 中年有機, 好戲在後頭! 小弟一把年齡,驚覺中年先有機,生活無可避免改變,現在誠實面對 。每日繼續打拼,尋找靈感,堅持去創造。

3 thoughts on “移民系列之二:保護下一代形移民

  1. 的而且確,有同感的就是既然父母未試過係外地生活或已經知道外國生活不適合自己。除非孩子自己想去外地體驗否則不要主觀認為送外國讀書就是對子女好。

    Liked by 1 person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